重磅原创 | 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联合发布《“2023·7”特大雨洪灾害对于京津冀区域物流的冲击影响:全景复盘与韧性提升》报告

作者:时间:2024-02-05点击数:


2024年1月18日,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联合中交兴路、新驰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发布《“2023·7”特大雨洪灾害对于京津冀区域物流的冲击影响:全景复盘与韧性提升》研究报告。

关注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回复“京津冀物流韧性”,获取报告全文。


2023年7月底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等多重因素影响,特大暴雨突袭京津冀地区,引发海河上游流域60年以来最大洪水灾害,即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特大雨洪灾害对京津冀物流体系造成了冲击,作为物流重镇的京冀周边区域更是成为重灾区。报告基于暴雨前后两周(2023年7月17日至2023年8月14日)京津冀区域货运物流及气象、经济等多源数据,分析特大雨洪灾害对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的冲击影响,从时空维度评估京津冀各区县的货运物流损失,提出了区域物流韧性的提升策略,希望为加强区域物流应对典型灾害冲击的韧性能力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研究发现,特大雨洪灾害属于短时局部重大冲击,造成区域物流损失约 300亿元,对部分区县冲击影响较大,但是整体时间短、范围小,冲击损失仅占分析期内区域物流周转总量的22%,京津冀整体物流韧性指数0.91,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体现出应对极端灾害的韧性能力。


研究建议,在高频高损灾害冲击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韧性应成为中国式交通现代化的底层特征,确保事前能力储备、事中抵抗冲击、事后快速恢复,开展气候包容性的交通物流韧性能力建设。


部分核心结论摘录如下,全景复盘报告请下载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提升韧性减灾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3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致贺信,提出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2023年,针对华北、黄淮、东北等地出现极端降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高频高损冲击成为供应链物流“新常态”

根据联合国减灾办公室《人类灾害成本:2000-2019近二十年回顾》报告,2000年至2019年期间,全球报告灾害数量(7348起)较1980-1999年(4212起)增加了74%,洪水占比达到44%。2023年7月28日至8月1日,北京及周边地区遭遇历史极端暴雨,引发海河发生1963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特大洪水,即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时间线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物流枢纽

京津冀作为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2022年全年货运总量达到31.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6.3%。北京、天津的城市物流竞争力分别排在全国第4位和第6位,石家庄市、唐山市进入全国城市物流竞争力的前50名。重型货车物流OD数据显示,京津冀内部日均出发物流量前三位的县(市、区)分别为天津市滨海新区、北京市通州区、邯郸市武安市,京津冀内部物流联系度前三位的县(市、区)对分别是天津市东丽区-天津市滨海新区、北京市大兴区-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宁河区-天津市滨海新区。


   
undefined    

京津冀出发物流点热力图

京津冀各县(市、区)物流OD联系图(动态)


特大雨洪对京津冀物流产生冲击

对比雨洪前、中、后的京津冀地区物流量可以发现,2023年7月17日至2023年8月14日货运物流量呈现“U型”反弹,在8月1日前后降至最低。与雨洪前(7月17日)相比,雨洪中(7月31日)京津冀出发物流量、到达物流量分别下降了71.3%、62.3%。受雨洪冲击影响,对外货运量下降严重,共9817对区县间物流量降至0。


 

雨洪中与雨洪前京津冀货物出发点热力图对比


京津冀物流运作灾后实现快速恢复

雨洪后(8月3日至8月14日)京津冀总物流量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与雨洪中(7月31日)相比,雨洪后(8月14日)京津冀出发物流量、到达物流量分别上升了238.0%、157.8%,相当于雨洪前(7月17日)出发物流量的97.1%、到达物流量的97.2%。不同县(市、区)的恢复进度不一致,河北省涿州市的货运量在8月14日基本恢复到雨洪前的水平。


 

雨洪后与雨洪中京津冀货物出发点热力图对比


京津冀物流网络具备较强韧性能力

研究借鉴“韧性三角形”理论,构建了“5R”指标体系,用冗余性(Redundancy)、恢复性(Recoverability)、稳健性(Robustness)、应变性(Resourcefulness)、适应性(Reconstructability)等五个细分指标,评价物流系统应对灾情抵抗、吸收和恢复的整体韧性(Resilience),并用韧性损失(Resilience Loss)评价由于灾害韧性不足造成的损失程度。


 

区域物流韧性三角形及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测算结果,特大雨洪灾害对京津冀物流网络造成冲击的时间为12天,韧性损失为2.6天的日均物流量,经济损失约300亿元。总体来看,京津冀物流网络具备较强韧性,整体韧性指数为0.91,但恢复性能力是最大短板。绝大部分区县物流系统韧性较好,91个区县的物流恢复时间在3天以内,但雨洪冲击对于不同区县的影响出现分化。


 

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韧性损失示意图


提高气候适应性物流能力迫在眉睫

为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影响,发达国家积极打造韧性交通体系,我国也在全力推进“韧性、包容”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高频高损冲击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韧性应成为中国式交通现代化的底层特征,建议加快开展气候包容性的交通韧性能力建设,围绕平时稳健运行、事前能力储备、事中抵抗冲击、事后快速恢复,开展国家交通物流“生命线”分级分类规划、提高关键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立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风险时空大数据系统、多方协同完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


   


版权信息:©2018 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 China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 at Tongji

中国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