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你厅《关于报送江苏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请示》(苏交计〔2019〕142号)收悉。为重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2019〕859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品质工程建设、多层次轨道网融合发展、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智慧交通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兴安水平、打造平安交通工程、推动综合交通改革创新、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打造运河绿色文化带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四网融合”实施路径、中欧(亚)班列影响力和辐射能力提升、农村客运品质提升、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智慧交通高新技术加快应用、本质安全水平提高、平安交通体系打造、综合交通重点领域改革、城市货运配送绿色发展、航运服务品质提升、国家公交都市建设、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及时报我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对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在相关“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加强支持。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监测评估和经验交流。在试点任务实施完成后组织开展考核、成果认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2020年8月24日
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江苏省试点任务要点
一、品质工程建设
(一)试点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打造优质耐久、安全可靠工程。全面推行全寿命周期理念,探索长寿命基础设施结构及设计方法,加大新技术新材料集成应用,推进工程建设精品建造,强化预防性养护,构建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检测体系。推进工程建养管理标准化,健全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法规制度。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加强土地、通道、岸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选线选址,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加快推进绿色公路、绿色航道及绿色港口,积极开展基于生命周期评估的工程环保关键共性技术应用研究。
2.推动工程流程标准化。积极推广标准化设计,强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推广应用。推进工程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建设市场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信用信息资源管理和综合利用,建立第三方信用服务及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环节的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提高工程建设的工业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推动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标准化。
3.提升工程制造水平。全面建设智慧工地,打造公路水运“智慧工地”大数据云平台,推动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船闸建设。加强耐久性、关键性技术攻关研究,建立落后工艺工法、设施设备的淘汰机制,加强老旧设施更新利用,强化综合循环再利用技术应用,积极推广应用优秀工法。加强品质工程传承和创新,培育弘扬工匠精神,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工人培训基地,提高工人标准化施工水平。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钢结构桥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工程设计基本实现标准化,工厂化建造、装配式施工标准基本健全,高速公路养护的管理和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推进取得显著进展,平安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耐久性技术体系全面形成,特大跨径索承桥梁养护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工程质量安全不断提升。绿色交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工程选线及布设与环境相协调,路线绿化及植被恢复率达到100%,智慧工地、自动化码头发展成效显著。市场信用体系不断健全,信用评价基本实现规范化管理,信用信息系统基本完善。工程标准化施工水平达到新高度,新开工重点交通工程项目施工标准化比率达到100%、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应用比率达到100%。在工程设计、建造、施工,工程耐久性和质量管理,绿色公路、航道、港口建设及材料应用,信用体系建设,智慧工地建设以及自动化码头装卸方面制定出台标准规范、技术指南等,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二、多层次轨道网融合发展
(一)试点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完善规划体系。统筹区域铁路网布局,完善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相关规划。
2.推进“四网融合”。以运输需求为导向,打造多层次铁路网,推动资源共享共用,强化枢纽无缝换乘。加强枢纽站点与城市衔接,推动站城融合发展。
3.推动重点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沪通铁路、连淮扬镇铁路、盐通铁路、苏南沿江铁路,有效推动北沿江高铁、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以及宁淮、宁宣、苏锡常快线、盐泰锡常宜、扬镇宁马铁路镇江至马鞍山段、宁滁蚌亳铁路、苏州经淀山湖至上海铁路江苏段、如通苏湖铁路苏州至吴江段。有序推动沿江城市群地区地铁线路建设。
4.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构建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轨道客运系统,积极研究利用宁启、京沪等能力富余的普通铁路开行城际、市域列车,优化客运组织,推动通勤列车发车间隔管理精细化,加强连接机场、高铁站的城际、市域(郊)线路与航空班次、高铁班次的衔接。
5.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铁路投融资新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加大铁路站场周边综合开发力度。创新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运营体制机制,加快探索苏锡常快线自主运营模式。
6.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在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鼓励整合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产业链资源,大力发展以南京、常州、徐州为重点的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多层次轨道客运体系基本建成,动车服务覆盖所有设区市,综合客运枢纽基本实现多网融合。空铁联运不断推进,禄口机场和高铁站点空铁联运协同运行机制趋于完善,客运联程联运实现“一票通”。智慧化轨道出行信息系统基本建成,智能出行全过程信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交通接驳信息、推送和查询系统覆盖全方式、全环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不断提速,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链领域优势逐渐凸显,集群作用不断显现。在“四网融合”、铁路投融资模式创新、地方自主运营模式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
三、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
(一)试点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打造连云港港陆海联运核心节点。加快建设港口基础设施,强化集装箱、大宗散货、石油化工品运输功能,提升原油、铁矿石等战略物资一程接卸能力。强化陆向联运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连云港港连云、徐圩等港区集疏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连云港港徐圩等港区疏港航道建设,实现与内河高等级航道全面对接。巩固日韩等近洋航线,加大东南亚航线覆盖,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远洋干线。
2.打造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加快推动南通港通州湾港区、通海港区等联动发展,推进高等级航道、起步码头工程以及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铁路、洋吕铁路、通州湾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海江河、公铁水多式联运,提升集疏运效率,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3.强化徐州铁路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徐州国家级铁路物流中心,打造以铜山站场为核心,徐州北三环物流集聚区、双楼保税物流中心、金山桥综保区三大综合性铁路物流中心及若干专业性铁路物流中心为支撑的铁路物流基地体系,完善普速铁路网,推进干线铁路建设及既有线扩能改造,加快建设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邳州新港作业区、双楼作业区等铁路专用线。
4.强化淮安机场货运枢纽功能。推动三期扩建工程,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机场设施保障能力。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推进G233、S346等干线公路建设,扩大机场辐射范围,探索推动机场货运与高铁快运高效衔接。提升航空货运服务水平,推动航空货运网络连接国内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开辟周边邻近国家货运航线,推进国际邮件交换中心、跨境电商中心建设。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航空货运配套产业,加快建设淮安空港产业园,建立仓储分拨中心,打造航空货运产业链体系。
5.强化管道运输功能。强化油气管网与港口接卸码头对接,加快提升连云港港原油接卸能力,推进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设。加快LNG接卸站布局建设。
6.培育国际合作载体。加快推进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出海基地等“一带一路”交汇点重大载体项目以及连云港综合保税区等项目建设,完善无水港布局。推动境外战略合作,打造以连云港为中转枢纽、航线和班列为载体、连云港和霍尔果斯场站为平台的全程物流服务链,推进“连云港—里海—伊斯坦布尔”国际物流新通道建设。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陆海通道联运通达性、时效性大幅提升,连云港核心节点功能逐步显现,日韩、东南亚等近洋航线航班进一步加密,远洋干线拓展取得突破。淮河出海通道江苏段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洪泽湖区段航道整治达到规划航道等级标准。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集装箱运量实现快速增长。铁路、航空枢纽货运功能不断增强,徐州物流基地载体基本建成,淮安机场成为苏北地区重要航空货运节点。中欧(亚)班列开行规模与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品牌线路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大幅提高,班列力争每年开行1000列以上。
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一)试点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邮政管理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推动提质升级,支撑乡村产业兴旺。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布局,提升进村入户覆盖率。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实现规划发展村庄、美丽宜居村庄、集中居住点等通达等级公路。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品质,提高构件设计标准化水平。推进农村公路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组合开发农村公路与农村产业基地、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产业项目,推动农村公路与产业项目同步建设、合力管护。拓展农村公路服务功能,完善慢行交通体系,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在溧阳、金坛等农村旅游资源禀赋富集地区,开发一批精品自驾游和旅游公路示范线。
2.改善交通环境,服务乡村生态宜居。保障农村交通安全,全面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完善安全组织领导和责任机制,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和城乡客运企业安全运营主体责任,提升农村地区交通参与者安全文明素质。深化路域环境整治,全面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推进美丽公路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项目规划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
3.加强文化建设,助推乡风文明提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激发乡村广大交通干部职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加强农村公路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历史地理人文文化、特色品牌文化等内涵研究和传播,提升行业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和软实力。打造乡村健身文化品牌,积极打造跑步、竞走和自行车等品牌赛事。
4.强化管养升级,提升高效治理能力。强化责任落实,创新养护运行机制,推行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推动农村公路规范化养护。加强农村公路法治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公路村民委员会议事协商机制,推动交通运输文明建设纳入乡(村)规民约。提升农村交通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顶层设计,推动地图导航功能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推进农村居民出行便捷购票与移动支付服务。
5.提升服务供给,提高生活富裕水平。打造高品质农村客运服务,探索全域公交发展模式以及定制公交、电话预约等需求响应式服务,强化城乡客运与高铁站、机场等综合客运枢纽衔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直通车等个性化客运服务。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县级仓储配送中心、乡镇运输服务站、村级物流节点、村级邮政快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等。推动建立运力资源互用互补合作机制,提升农村物流服务均等化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利用客运车辆开展代运邮件和快件,打造交邮融合等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加强城乡客运在站点设置、运营时刻安排、服务信息发布等方面有效衔接,强化现有农村客运站点的升级改造和功能完善,加快集客运、货运、邮政快递、供销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运输服务站点建设。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农村公路与产业、生态、文化协同发展,农村公路治理能力明显提高,通行条件和路域环境显著提升。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体系全面建成,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出台《江苏省农村公路条例》,县、乡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实率达到100%,形成一批“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网络布局不断完善,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双车道四级公路、特色田园乡村通等级公路,规划发展村庄通等级公路达到90%,重要产业、物流、旅游等节点基本实现通等级公路,镇村公交开通率接近100%,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全部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形成一批景观特色样板路和美丽乡村路。出台关于提升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公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农村公路中小跨径桥梁标准图集等。
五、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
(一)试点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优化枢纽空间布局。推动宁镇扬板块一体化发展,提升南京综合交通枢纽的国际性功能,推动镇江、扬州融入南京枢纽布局。推动苏锡常通泰枢纽功能提质升级,加快推进苏州机场规划建设,积极发展苏州港集装箱运输近洋航线,加快打造无锡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发展苏南硕放机场,高标准推进南通港通洲湾港区建设,大力发展常州江河联运综合货运枢纽、长三角区域航空旅游集散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功能,积极推动泰州融入苏锡常通枢纽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以连云港港、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为支撑的连淮徐“一带一路”联运交通枢纽板块。推动盐城、宿迁融入连云港海港物流、徐州铁路物流、淮安航空物流。
2.提升机场、港口、铁路枢纽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国际航空客运自给能力和航空货运物流服务效率,加快提升港口枢纽功能,打造现代化港口群,完善铁路枢纽布局,引导铁路枢纽功能优化升级。
3.加快推动枢纽经济发展。建立综合交通枢纽用地综合开发机制,强化枢纽与城市经济产业、商业商贸融合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高铁经济。依托南京、无锡、淮安等机场,积极发展航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培训、航空金融、临空高科技制造、跨境电子商务、国际会展等现代空港产业。以连云港港、南京港、苏州港、南通港为重点,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航运服务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临港产业。围绕铁路枢纽,突出发展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高铁快运物流,推动与邮政、快递业融合发展。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宁镇扬、苏锡常通泰、连淮徐宿盐三大板块交通枢纽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南京、徐州、连云港、无锡、苏州、南通等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作用显著提升。以航空、铁路、港口等重大交通枢纽为依托,综合客运枢纽覆盖60%左右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覆盖所有设区市、50%左右的沿江沿海重点港区和内河重点港口,重点港区集装箱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依托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苏州港太仓港区以及徐州铁路枢纽,枢纽经济快速发展,集聚一批临港、临空、临铁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实现交通与产业、城镇融合发展。
六、智慧交通关键技术攻关
(一)试点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高新技术应用。打造新一代交通控制网,加快建设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封闭和开放测试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相关产业发展,加强技术推广应用和系统升级,提升道路交通监测和安全监管水平。打造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加大5G、高分遥感等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力度,加快建设S342无锡段、G524常熟段、沪宁高速公路、五峰山高速等智慧公路工程、南通智慧农村公路工程、南京港和张家港港等智慧港口及苏州港太仓港区无人码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智慧航道以及刘老涧三线等智慧船闸、南京禄口智慧机场。提升行业治理大数据应用水平,整合建设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构建大数据支撑应用平台,建立行业数据分析研判机制,推进数据分析产品化、模块化和集成应用,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移动应用门户。加强智慧管控力度,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路网”云控平台。
2.重大技术攻关。推进新一代电子识别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推动机动车电子识别等技术在营运车辆监管、静态交通管理服务等方面应用,强化人-车-路的信息自由交互和协同管理,推动“两客一危”等商用车运输状态的精准监管和应急预警。研究建立高可靠性公路货运系统,推动自动驾驶、自动编队等技术应用,加快运输组织模式创新。加快智能化建造技术研发应用,推动智慧工地3D机械控制推土机、平地机和无人驾驶压路机、就地热再生机群智能化协同施工技术等应用研究,加强热风微波复合就地热再生机组、步履式应急抢险救援装备等研发。
3.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推动创新型产业发展,引导和培育苏锡常、南京等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产业集群。培育新兴关联产业发展,推动前沿技术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的紧密衔接,以产业创新链带动交通运输产业提档升级。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新一代交通控制网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完成云控平台、路侧产品、车载智能终端的研发与上路验证,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率先投入使用,常州天宁区率先实现公交自动驾驶应用,沪宁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路段通行效率提升10%,交通事故下降10%,连云港港、南京港和张家港港等智慧港口以及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无人码头实现码头堆场自动化作业。5G、高分遥感技术推广成效显著,5G在智能公交、智能轨道交通、智慧物流等多个场景实现大面积应用,建成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交通移动应用平台等,规划决策、行业监管、运行监测、应急指挥等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显著提升。苏州智能交通世界大会成为产业发展新名片,创新型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速度显著提升,智慧交通产业不断壮大。
七、提升科技兴安水平
(一)试点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规范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安全行为,完善监管信息平台,建立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操作规范以及不安全行为基础数据库。建立从业人员终身安全培训教育平台,推进交通运输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开展道路运输重点领域驾驶员职业化培训考试,推进道路旅客运输、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培训考试,由驾驶培训机构承担的社会化培训考试,向职业院校承担的职业化培训考试转变,开展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应用能力考核,探索推行基本知识科目统一考试。
2.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行安全水平。完善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安全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管理平台、安全数据采集标准和安全生产数据统计标准化体系,构建通航水域水下碍航物探测与识别模型,推动高速公路养护安全智能装备开发与应用。
3.提升设施设备安全性能。推广应用车船主动安全成套技术与装备,制定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技术标准、系统终端技术规范和运营商管理办法,加大安全防控技术和智能视频监控预警技术在“两客一危”、城市公交及城乡客运车辆、重型货车、重点船舶的应用力度。建立重大危险源智能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储罐、安全设施的安全检测制度,建立基于BIM+GIS的港口常压储罐全生命周期健康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推进港口危险货物监管平台建设,构建港口危险货物集中区智能化管理系统。
4.提升行业安全管理能力。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动态管理体系和综合安全管理平台,制定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数据通信交互协议标准规范,加大岸基监控系统在长江汽渡等渡运过程的应用力度。
5.提升交通运输应急处置与管理能力。推广应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与装备,完善交通运输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库布局和建设标准,建立应急物资统一调配机制及线上管理系统,推广应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仿真技术及应急评估技术。建立突发事件智能调度与辅助决策平台,推广应用公路水路安全畅通和应急处置系统,强化行业运行数据基于应急处置需求的融合应用,构建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系统,建立高速公路路网运行动态数据库和分析研判机制、监测预警机制,构建智能化应急决策支持模型。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科技兴安体系基本建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一批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成果,安全生产事故防范能力有效加强,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操作规范体系覆盖重大领域关键岗位,从业人员职业化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安全状况评价技术趋于完善,以常州为重点建成安全状况科学评估体系,以苏州为重点完成安全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标准化体系建立。重点营运车辆、危化品储罐等设施设备安全监测及安全防控技术不断推广,在“两客一危”领域以宿迁为重点率先应用道路运输智能安全防控技术,以南京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为重点形成城市公交车辆安全防护设施成套技术标准,以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为重点率先应用基于GIS+BIM的港口储罐全生命周期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技术。应急处置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以南京为重点率先应用公路水路安全畅通和应急处置系统,统一系统业务架构、数据架构,以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为重点实现应急指挥全链条业务融合。
八、打造平安交通工程
(一)试点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安全责任体系。制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责任规范,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权责清单,加大执法力度,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2.法规制度体系。推动安全法治能力和市场化制度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法规修订、地方立法以及新兴业态发展的安全法规制定,建立配套执法制度及考核评估规则,推进第三方服务、商业保险和信用体系等制度建设,健全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统计、分析制度。
3.标准规范体系。健全行业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成果向标准规范转化,加快制定重点基础设施安全性能检测检验标准规范以及安保设施检测、管养标准,完善现有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标准体系。
4.风险防控体系。研究重大风险点识别和防控技术,完善交通运输双重预防机制标准体系,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和隐患治理的标准规范、工作指南,研究建立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完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标准、评估机制,加强安全风险联防联控,强化风险源头管控。
5.考核评估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制定管理部门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库,加强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
6.安全文化体系。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安全文化建设,加快建设安全生产教育服务平台,推进交通运输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建设,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行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典型经验宣传推广力度。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平安交通体系基本健全,依法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事故防范能力有效加强,重特大事故得到显著遏制,交通运输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基本完善,在连云港率先完成安全监管权责清单和安全监管考核评估体系制定,实现重点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在安全监督检查、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安全状况评价、车船主动安全防控设施设备装配及使用、风险防控与隐患判定、应急装备配备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总结出台相关标准规范。
九、推动综合交通改革创新
(一)试点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各方式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合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以及相应议事协调平台。建立交通运输规划跨部门工作机制,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的规划协同。
2投融资体制。稳妥推动交通运输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强交通建设资金的使用监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积极研究交通运输领域债务重大风险防范机制。统筹交通发展规划与资金保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交通运输领域。
3.法治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优化执法队伍,健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建设标准和制度体系,全面落实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和监管制度。
4.监管体制机制。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信用联合奖惩工作机制。完善公路水运建设市场监管机制,构建现代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工程质量风险管控机制和质量通病治理机制。建设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中心,完善公路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机制。完善交通运输监管服务信息平台。
5.现代服务体系。完善公共交通体制机制,积极拓展公交化服务,提升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积极引导出租汽车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探索建立出租汽车行业维稳联动机制。深化城乡物流改革,完善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架构更加科学,运行机制更加高效,行业现代化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规划协同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多规合一”“多规融合”。交通运输发展资金保障体系更加稳定,债务风险防控更加有效。法治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法治交通建设迈上新台阶,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规范透明、公平公正。现代行业监管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十、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
(一)试点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加强铁路货运网络建设。提升干线铁路运输能力,推进干线铁路建设及既有线的扩能改造,提高普速铁路通行能力,加快推进连盐、青连、宁启铁路二期、沪通铁路一期二期建设以及符夹、连连二线、宁芜等铁路扩能改造,适时启动新长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加快港口集疏运铁路建设,重点推进南京港龙潭港区、西坝港区,苏州港太仓港区,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等疏港铁路。加快推进煤炭、钢铁、电解铝、电力、焦化、汽车制造等重点企业以及大型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
2.畅通高等级航道网。全面完善骨干航道建设,加快推进苏南运河丹阳市区段“四改三”、苏州市区段航道整治以及申张线张澄段航道整治、芜申运河高溧段航道整治等工程。加快内河碍航航段、桥梁建设改造,积极推进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等省际航道整治实施,拓展长江主干线辐射范围。
3.加快多式联运枢纽建设。优化多式联运枢纽场站布局,完善铁路货运枢纽布局和枢纽进出通道,改扩建苏州西、无锡南、新沂等站场,新建昆山陆家浜、平东等站场。加快提升南京禄口、苏南硕放、南通兴东、淮安涟水机场货运服务能力。
4.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加快发展铁水联运,推进苏州、无锡、常州等至上海芦潮以及徐州、南京等到宁波舟山港的海铁联运班列发展。加快发展海江河联运和江海直达运输,加强江苏港口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远洋航线衔接,优化长江转运支线网络,打造海江河联运航线,完善近洋直达航线与远洋支线网络,优化集装箱航线网络。完善内河集装箱运输体系,重点发展苏北至连云港港、苏北经苏中至苏州港及南京港等长江港口、苏南至苏州港内河集装箱航线,完善京杭大运河集装箱船型主尺度系列标准,推动航运企业推广应用大型集装箱船舶。
5.提高物流信息服务水平。依托国家多式联运公共信息系统和省多式联运信息交换系统,加快推广港口EDI应用和铁水联运信息服务,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开放。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强化货物定位跟踪状态信息查询等服务,推动建设“互联网+”车船货匹配、网络货运、城乡配送物流服务平台,实现物流需求和供给高效匹配、精准对接。
6.推进城乡配送绿色化。加强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大力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全面实施高速公路入口称重检测,建立健全货运车辆违法黑名单管理制度和严重违法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完善城市货运配送节点网络。积极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工程建设,创新城市货运配送组织模式,推动邮政快递企业、城市配送企业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运输组织模式。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以港口为节点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全省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铁路、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显著增加,港口铁路及水路集疏运量、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内河集装箱运输量大幅增长。长江干线港口重点港区全面接入集疏港铁路,具有铁路专用线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大宗货物铁路和水路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沿海主要港口的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基本实现以铁路或水路运输为主。近远洋干线覆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内贸干线覆盖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长江支线班轮化覆盖长江主要集装箱港点,内河集装箱标准船型得到广泛应用。高速公路货运车辆平均违法超限超载率不超过0.5%,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城市建成区新增、更新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和达到国六排放标准车辆的比例不低于80%。多式联运信息服务不断拓展,实现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对具有铁路专用线港口的全覆盖。出台《海铁联运电子列车磅单标准》《海铁联运列车运行追踪接口标准》《海铁联运需求车提报报文标准》等行业标准。
十一、打造运河绿色文化带
(一)试点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完善航运基础设施。实施绿色航道建设专项行动,整治京杭大运河苏北航段,修复加固运河沿线护岸,打造滨水风光带和人文景观带。实施绿色港口建设专项行动,推进港口岸线集约、高效利用,完善港口岸电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港口生产、装卸、储运中应用,推动港口作业设备智能化运行、维护。
2.提升航运装备技术水平。实施绿色船舶发展专项行动,持续推动内河过闸运输船舶船型标准化,积极推进船舶应用清洁能源,持续推动LNG加注站建设和LNG动力船舶建设改造,研究完善岸基式船舶LNG加注站建设管理和审批流程,制定岸基式加注站安全运营指导意见,积极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技术研究应用。实施船舶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关于京杭大运河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的联合监管机制,完善排放监测体系,持续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和内河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完善岸电使用相关管理规定,着力提高使用率。完善船舶防污设施设备,落实船舶防污主体责任,提升水路运输经营者和船员防污意识。
3.提升航运服务品质。实施智慧运河专项行动,加快航道全要素数字化进程,推进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智能航运综合监管和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航运交易与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京杭大运河苏北段生产业务管理系统,推进“智慧船闸”建设,建立船闸自动化控制和智能维护管理系统,加强航运管理系统和水上综合执法系统建设。实施航运文化建设专项行动,健全内河航运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航运现代化服务水平,建立绿色航运标准体系,推动形成绿色航运发展长效机制,建设大运河文化标识和示范航段,强化大运河文化研究和传承弘扬工作。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建成京杭大运河扬州段(邵伯船闸~古运河口段)、两淮段(九龙湖公园~淮安船闸段)、苏州段(白洋湾作业区~石湖景区段)绿色现代航运文化带,实现航道通航保证率达98%以上,航道沿线绿化率达到95%以上,智能过闸系统覆盖率达90%以上,船舶LNG加注站建设运营法规制度基本健全,加注体系基本完善,LNG动力船舶数量大幅增加。港口和服务区岸电设施、船舶受电设施全覆盖,航运设施绿色生态,航运设备低碳环保,航运服务人文智慧。京杭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发展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
原载于:交通运输部政府信息公开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