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推进思路和对策建议

作者:林坦 王洧时间:2019-07-01点击数: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史就是一部新旧动能转换史。在“交通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技术驱动下,交通运输发展的核心动力将由政府主导的模仿赶超向市场引领的自主创新发展转换,新旧动能转换将更迫切、更曲折、更复杂。推动交通运输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应重新认识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国内与国际等四个方面的关系,以自主创新发展为核心,从技术进步、结构优化、需求引导、监管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推拓展交通运输发展新空间,促进我国交通运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交通运输;动能;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推进思路

 

The Promoting Strategy and Suggestions for Driving Force Transformation of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 China

LIN Tan, WANG Wei, YANG Chao

(China Transport Institute a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100028)

 

Abstract】During the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is also the histor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driving force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Under the new background of building China's strength i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new generation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will be transformed from government-led imitation and surpassing to market-le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and new driving force will be more urgent, more tortuous and more complex. To promote the orderly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driving force in transporta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society, government and market, input and outpu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hould be re-recognized. To expand the new spac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high-qualitytransportation in China,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the key eleme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demand-led development, regulatory innovation and opening-up policy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Transportation; Driving for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omoting strategy

 

1.引言

随着创新进入活跃期和新技术扩散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创新性影响正在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国内外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包容和鼓励新动能的政策导向。其中,交通运输则是受影响最为深刻的领域之一。网约车、共享单车、小微客车租赁、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各类创新不断涌现,交通运输新动能不断增强[1],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等“四新经济”引领着交通运输行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但是,最近一段时期,网约车接连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共享单车在投资退潮之后依然未能“烧”出盈利模式、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渐退出但核心技术尚未实现突破、公开道路上的自动驾驶汽车导致的交通事故频现,交通运输新经济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低潮期。

 

与其他行业的动能相比,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关乎公众安全、更关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更关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因而更曲折也更迫切。面对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各类问题中吸取经验,更需要从交通运输发展的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出发,深刻把握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变与不变,切实推动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2.交通运输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内涵

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交通新旧动能的转换史。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政府主导的模仿赶超路径上,我国交通运输实现了超高速增长。在交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时代,只有深刻把握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四个变革”和“四个不变”,做到放管结合、有破有立,才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于交通运输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1交通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中的“四个变革”

交通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需要重新认识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是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定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实现了超高速发展,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也将随之不断优化调整。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具备放大效应,将对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产生根本性影响。交通运输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将增强交通运输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性,推动交通运输重塑经济时空格局,引导甚至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催生新兴经济形态和新兴产业[2]。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全面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交通运输由“服务员”向“驾驶员”转变,加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交通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需要重新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现阶段交通运输规模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走得了、运得出的“标配”需求得到满足,正在向“人享其行、物优其流”的“高配”需求升级。满足“高配”的运输需求,更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交通运输新旧动能转换也是从政府主导的模仿赶超向市场引领的创新发展转换的过程。在交通运输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面对新动能,政府应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在坚守安全稳定的底线前提下,营造规则透明、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交通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需要重新认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无论是新动能还是传统动能都需要投入,变化的是产出和投入的内容、以及投入产出关系。随着资金、土地、资源、环境等外部约束趋紧,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的驱动力逐步减弱,以低成本要素、大规模投入和忽视生态环境破坏为特征的粗放型高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交通运输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就是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科技、数据、人才、制度创新等新要素投入将成为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的主要驱动力。

 

交通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需要重新认识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正在经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大转折,交通运输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但是中美经贸摩擦、地缘政治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叠加,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对外开放的风险加大。推进交通运输新旧动能转换要以国内市场为根本,更加注重发掘国内市场规模和制度潜力,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和产量质量,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满足国内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同时,应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以通道、运输、组织、政策、治理为发力点,提升运输便利化水平和国际运输品牌影响力,开创交通运输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2.2交通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中的“四个不变”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变。交通运输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面向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无论是新动能还是传统动能,交通运输最终都要回归到“以人为本”,不仅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而且要让运输服务更加美好。尽管从商业的角度,“烧钱”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的捷径,但长远来看,面向公众的公平竞争和优质产品,才是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的核心考量。

 

坚持安全发展的底线不变。交通运输是安全生产的高风险行业。无论旧动能还是新动能,都应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牢固树立底线红线意识,落实安全生产“两个责任”,准确判断和深入分析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3],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不适应问题,应坚持发展与监管并重,明确新动能各参与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完善市场规则,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监管模式,建立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机制,强化数据监管、信用监管和自我监管。

 

坚持需求引领的导向不变。交通新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运输服务需求,新旧动能都是以满足消费需求和消费意愿为导向,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和品质。需求的满足是一个供需匹配的动态过程,正如当斯定律所揭示的一样,修更多的路并不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4]。交通运输新动能也会刺激和带动需求升级,从而再次打破在一段时期内形成的均衡状态。未来的场景肯定会比现在更好,但是最理想的场景或许永远达不到。均衡的现实结果往往是次优的选择,而不是最优的。

 

坚持持续创新的动力不变。改革四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最成功的经验就是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持续推动创新发展。无论新旧动能,创新永远是驱动交通运输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同之处在于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逐渐过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竞争是驱动创新的源泉。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就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秩序,营造新旧业态、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推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健全新动能相关创新主体的信用记录,强化对资源提供者的身份认证、信用评级和信用管理,大力推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提升源头治理能力[5]

 

3.交通运输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推进思路

3.1推进框架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交通强国的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新空间主要有旧动能换档升级和新动能扩展培育两部分组成。其中,旧动能是相对于新动能而言的传统动能,并不代表着“错误”或者“落后”。恰恰相反,传统动能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推动中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符合当时我国国民经济的阶段性特征,为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质量发展对于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推动传统动能换档升级。与此同时,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也为交通运输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需要积极培育扩大新动能,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特征的“四新经济”。

 

图1扩展交通运输新空间的总体框架

(1)旧动能升级

改革开放四十年,交通运输发展旧动能的主要投入要素为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发展的主要动力为规模扩张和产出效率提升,政府主导的模仿式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推动我国的交通运输规模和总量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面向交通高质量发展,规模扩张的驱动效果将越来越弱,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的投入边际产出效率也呈递减趋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则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推动交通运输传统动能换档升级,一方面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环境等稀缺资源,推广多规合一、公铁共线、综合枢纽垂直布局、岸线保护等集约式发展理念;另外一方面,要提升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单位产出效率,优化资本和劳动力的来源结构,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推广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理顺产权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性成本,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6]

 

(2)新动能培育

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的投入要素除了传统要素之外,更加突出技术、人才、信息、数据、制度等新兴战略性要素的贡献[7]。战略性要素一方面可以提高传统要素的产出效率,加快推动传统动能换档升级。另外一方面,战略要素自身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新旧动能的转换,战略要素对于交通运输发展的贡献率将越来越大,是交通运输发展新空间的主要方向。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的主要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

技术进步。主要是指通过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或节约交通运输发展投入,或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能力,增加交通运输效率和产出增加。推动交通运输技术进步,需要从政府主导的模仿式创新向市场主导的自主创新转变。

结构优化。主要是指针对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运输结构调整、城乡分布调整、区域布局调整、不同运输方式衔接、城市群交通一体化等措施,优化交通运输供给和需求的时空分布结构。

需求拉动。主要是指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运输服务需要,充分尊重并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使得“人享其行、物优其流”。

监管创新。主要是指对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不适应问题,政府应坚持发展与监管并重,重新认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做好“守夜人”,填补市场“真空”,创新监管形式、监管内容和监管手段。

对外开放。主要是指针对我国现在所处的国内国际形势,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扩大我国交通运输的对外开放,推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领域与国际需求相匹配,在国际市场上培育新动能。

 

3.2推进思路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交通强国建设,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支持自主创新发展为核心,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安全发展为底线红线,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发展与监管并重,转换与治理协同,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驱动力由政府主导的模仿赶超向市场引领的创新发展转换,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技术进步、结构优化、需求引导、监管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推进交通运输新旧动能有序接续转换,拓展交通运输发展新空间,促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互动、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协调互动,推动我国交通运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4.交通运输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推进对策

4.1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传统动能换挡升级

在国家新的空间规划管理体制下,以“多规合一”为契机,推动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与国土空间开发、重大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建设、信息通信发展等规划的融合衔接。统筹利用各类通道、线路和枢纽设施资源,推动公铁共线和综合客货运枢纽垂直布局,积极推广公路服务区和港口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进现有交通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鼓励交通基础设施与地上、地下、周边空间综合开发,融合交通与商业功能,打造立体化的交通综合体。依托现有通道和枢纽资源,大力发展路衍经济、高铁经济、临空经济等新经济模式。

 

4.2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新动能

关键核心技术是分工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紧跟国际交通科技前沿,以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技术为主,着力在特殊重大工程建设、下一代高速列车、大功率电力机车、重载货车、建筑信息模型(BIM)、深远海应急搜救打捞、安全风险防控技术装备、综合运输智能管控和协同运行等方面取得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发展壮大交通运输装备产业,巩固交通建筑业、汽车制造、高速铁路、轨道交通、船舶工业等现有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培育壮大新能源载运工具、通用航空、绿色水运装备、智能交通等新兴产业。

 

4.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结构新动能

去产能,引导落后技术和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车辆、船舶提前退出运输市场,加速淘汰一批营运性黄标车和长江内河老旧客运、危险品运输船舶,加快淘汰非标准化运输装备。去杠杆,加强防范和化解交通运输行业债务风险,积极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建立高速公路发展基金、收费公路专项债券等专项资金政策。降成本,切实推进物流降本增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通过优化运输结构、先进技术应用、发展多式联运业务、无车承运人平台等措施,推进物流业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补短板,加快补强交通运输发展薄弱环节,围绕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城镇化基础设施和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提升客运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服务水平,提升铁路和水路运输服务能力。

 

4.4推动交通+产业融合发展,迎合需求新动能

促进公务飞行、空中游览等通用航空服务发展。有序推进邮轮码头建设,拓展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发展近海内河游艇业务,促进邮轮游艇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汽车露营营地,配套建设生活服务功能区,促进房车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发展城市定制公交、农村定制班车、包车旅游等新型定制服务。推动交通运输与制造业、物流业、旅游业协同联动融合发展。

 

4.5探索包容性监管体系,放大制度新动能

推动建立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运输市场规则,清理阻碍跨运输方式协同以及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深化重点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推进铁路集团市场化改革,推动铁路运输有效融入联程联运服务,发展铁路全程物流、高铁快递和总包物流。创新运输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强运输服务过程监管,强化经营者主体责任,完善承运人首问制度,鼓励和引导网络平台型企业建立赔偿先付制度,探索建立企业运输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节能减排社会责任制度。

 

4.6推动交通运输走出去,挖掘开放新动能

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建设,加强国际运输便利化,不断提升国际产能合作水平,引领和支撑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依托境外交通投资项目,在国际工程项目中更多的使用中国标准、技术和装备,带动装备、技术和服务等标准“走出去”。积极主导国际工程标准制定,推动更多中国交通行业标准、管理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中国软实力。

 

5.结论与建议

未来已来,只是不均衡地分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并积累着量变。一些交通新业态已经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一些只是初露端倪,还有一些则受资本裹挟着难以看清其本质。交通运输行业市场开放程度高、服务范围广、跨界运行特点突出、安全稳定风险点多、政府监管难度大,推动新旧动能的平稳过渡和科学衔接,更需要强化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

 

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更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更影响社会稳定,因而更应该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有必要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对于交通运输新动能新空间的市场准入管理,应加强动能业态属性研判,明确新动能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责任及义务,明确追责标准和履责范围,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强化地方政府自主权和创造性,做好行业指导与地方制定出台准入政策、现有地方社会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衔接。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李小鹏在2019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8-12-26].http://www.mot.gov.cn/zhuanti/2019jiaotonggongzuo_HY/201812/t20181226_3149563.html.

[2]刘广忠.让交通为江苏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J].群众,2017(3):35-36.

[3]丁元竹.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2):106-111.

[4]周乐.对城市交通规划中职住平衡理念的再思考[J].城市交通,2018,16(3):70-75.

[5]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Z]. 2017-7-23.

[6]杨蕙,馨焦勇.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判[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39)7:16-28.

[7]刘尚希,苏京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与供求新平衡[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2)2:110-118.

 

原文发表于《综合运输》(2019年第40卷-第06期)

 

 

 

 

版权信息:©2018 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 China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 at Tongji

中国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