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向正在快速形成的丝路城市网络体系,上海应发挥"一带一路"流动空间的势能高地、新兴城市融入全球经济的门户接口、国内国外两个扇面的旋转中枢、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交流平台等四个方面的角色定位,以国际产能合作、发展普惠贸易、参与全球治理、发展专业标准服务、提升国际投融资能力、维护海外利益为重点领域,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合作交流,全面提升上海的全球城市能级。
一、引言
全球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国际化的高端形态,是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核心节点。不同于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一般节点,全球城市表现出对全球资源配置的控制力与影响力,通过全球网络连接和枢纽通道发挥全球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周边地区和城市进入世界市场,因而在全球经济协调与组织中扮演超越国家界限的关键角色。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的发展形势下,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将对现有全球城市网络体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将会成为世界城市网络崛起的新板块,形成独具特色的丝路城市网络体系。
进入新时代,上海积极落实《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着力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当前国内经济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上海已经在经济层面属于全球城市,但是在开放活力、创新能力、生态宜居、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等核心要素流动方面距离纽约、伦敦还有一定的差距。世界城市体系“流动空间”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为上海实现全球深度连接进而吸引、捕获、控制更多战略要素资源,提高作为全球城市的“点出度”水平,提升全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潜在影响
至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五年取得了丰硕的进展。截止到2018年8月份,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93个港口和城市,总投资已经超过1万亿。中国与101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签署了108份“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与所在国建立了80多个产业园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已接近全部贸易额的30%。“一带一路”的推进实施将改变资源、要素、贸易以及资本、人才、信息等各种传统和战略要素的流动格局,对全球城市网络体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一)扩大全球城市网络的空间范围
国际自由贸易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由于国际海运的运费优势,国际贸易80%以上通过海运完成,因而临近太平洋、大西洋的沿海城市更容易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节点。现有世界城市网络的布局基本围绕以全球贸易—投资流向的“美、欧、日”大三角沿海区域,但是全球城市对于各大陆板块的“腹地”影响有限。
“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使得中亚、南亚、西亚、东欧甚至部分非洲等内陆“塌陷地区”的城市可以进入全球城市网络体系范围,形成世界城市网络的新板块。“一带一路”建设将有助于沿线城市成为新的国际投资和经济要素流动方向,围绕欧亚大陆“世界岛”为核心形成新的城市网路体系,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300多个城市,将大大扩展全球城市网络的空间范围,丰富全球城市连接的数量和深度。
(二)改变全球城市网络的要素流向
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消费市场趋于稳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而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崛起,需求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大大提升贸易成本,未来的竞争要求使得贴近需求市场比降低生产成本更加重要,将会引发全球供应链格局变动和新一轮全球产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麦肯锡研究认为,2000-2010年全球经济重心以每年140公里的速度向亚洲移动。“一带一路”倡议将加快推动全球生产要素和消费重心由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国家,要素流动方向也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单向流动转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多向流动,并且进一步向“一带一路”沿线的欧亚大陆腹地区域转移。
(三)完善全球城市网络的形成机制
世界城市网络形成的基础是由航空、通讯、物流、金融等发达的基础设施构建起来的“流动空间”。“一带一路”的实施,尤其是欧亚大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城市之间的密切往来,将使得各种制约战略要素资源流动的障碍逐渐削减甚至消除,驱动“一带一路”城市之间贸易、资金、信息和人口等流动量的上升,战略要素资源的可流动性和流动频率大幅增强,“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小城市也能参与全球竞争,成为世界城市网络形成和演化的润滑器和助推器。
(四)增加全球城市网络的文化价值
现有的全球城市主要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形成的,覆盖不同宗教、民族,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并且越来越强调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的聚集。“一带一路”以“五通”为重点领域,除了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点之外,还注重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注重民间的文化交往。世界多个国家均承认丝路的文化价值,“一带一路”基于丝绸之路文化理念,追求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秉持开放、包容心态平等对话,可以强化全球城市网络的文化联系,增加全球城市网络的文化价值。
(五)重构全球城市网络的价值链分工
伴随着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形成的是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并呈现价值分布不均衡的典型特征。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控制了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市场和需求市场,实现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锁定,收获了新增价值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突破价值链锁定有两种路径:在现有全球价值链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或者独立于现存全球价值链体系,重构发展中区域价值链。“一带一路”为重构发展中国家区域价值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可以突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价值链锁定,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丝路城市网络与上海城市能级
(一)丝路城市网络体系及特点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可以自成体系,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基础,具备成为“一带一路”城市网络体系的内在逻辑。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城市称之为“丝路城市”“丝路节点城市”“国际贸易支点城市”。“一带一路”沿线不同规模、性质和类型的节点城市被一些交通、商贸等主干道及支线联通,构成多支交错的轴状、带状或网状的开放性区域系统,正在形成相对独立的丝绸之路城市网,并呈现以伦敦、莫斯科和北京为三边的非规则三角形形态。“一带一路”城市网络体系与全球城市网络即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全球城市网络是由“多带”“多路”“多网”“多节点”组成的网络体系,而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为节点的“丝路城市网络”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不同于全球城市,“一带一路”城市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发展阶段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沿线国家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6.4%;从发展诉求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进入发展上升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共享世界经济市场、投资、贸易、环境发展的愿望比以往更加强烈;从空间结构上看,“丝路城市”具有空间区位优势,呈现出一张“中心是边缘、边缘是中心”、“两端已成网,中间带轴状”的城市网络图景;从战略作用上看,“丝路城市”有对内对外的双重功能,对于国内、区域内部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点”作用,对外是沿线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接入口。
(二)上海在丝路城市网络中的能级
“一带一路”城市网络体系与全球城市网络的评价标准并不完全相同。按照全球城市网络的评价标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GUCP)分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GaWC的“全球城市分级排名”、科尔尼“全球城市报告”、日本森纪念财团都市战略研究所(MMF)的“GPCI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排名”等全球城市评价报告(表1),上海位居伦敦和纽约之后,属于全球城市能级的第二层次。上海的经济影响力高于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但从可持续竞争力、潜力等软联通维度来看,上海经济质量还有待提升,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等方面距离全球顶尖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金融中心建设方面,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已经达到瓶颈,如果在现有金融体制环境下,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很难有所突破;科技创新中心方面,与伦敦、纽约等城市的差距在拉大。上海属于典型的“门户”城市。作为跨国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窗口,“点入度”显著高于“点出度”,作为全球城市网络的“指令中心”和“控制中心”的地位还不凸显,对外影响力有限。
但是在“一带一路”城市网络体系中,上海作为新兴全球城市将成为“领头雁”和“一带一路”资源配置中心,将积极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水平,大大提升上海的“点出度”水平。在“一带一路”城市网络体系中,上海可与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同属于第一层级,相对于沿线其他城市具备“势能差”。上海在市场吸引力、全球交通便利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金融资源配置力、研发能力、商业服务业支持度等方面排名靠前,但是在城市体系等级、城市声誉、全球信息沟通便利度、政府保障能力、环境宜居度和生活成本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
表1全球城市指数上海排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2018)框架以及GaWC、GUCP、GPCI、Kearney等报告整理。
四、上海在思路城市网络体系的功能定位
2017年以来,上海市相继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等文件,对于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做出了明确部署。其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新时代上海实现“五个中心”、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等发展战略目标的集中体现。上海需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全球深度连接,提高作为全球城市的“点出度”水平,实现全球城市能级跃升和全球竞争力提升。面向正在快速崛起的丝路城市网络体系,上海应该厘清建设卓越全球城市与服务“一带一路”的总体框架(图1),围绕等六大重点领域,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流动空间的势能高地、新兴城市融入全球经济的门户接口、国内国外两个扇面的旋转中枢、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交流平台等四个方面的角色定位,带动“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更好的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图1全球城市指数上海排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文件整理。
“一带一路”流动空间的势能高地: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势能差”优势,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资本、人才、信息、科技、创新等各种战略要素在上海聚集,构建联系紧密的“一带一路”流动空间;深化上海与沿线节点城市的网络深度连接和要素流动,以上海作为“一带一路”城市网络体系的核心枢纽,引领战略要素资源流动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新兴城市融入全球经济的门户接口:作为新兴全球城市的“领头雁”,利用上海的优势和经验,带动沿线节点城市融入新型全球经济体系;将沿线城市和市场作为重点方向和优先领域,推动以中国为总部的跨国企业“走出去”,提高“点出度”水平,积极提升上海作为全球城市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影响力。
国内国外两个扇面的旋转中枢:以上海为“旋转门”,构建东西双向、陆海联动的开放新体系,一方面增强上海在内陆开放扇面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深化与长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等城市,统筹协调国内城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避免重复竞争和资源浪费;另外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增强上海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达性和影响力,继续吸引国外企业来华拓展市场,进一步巩固提升上海的门户枢纽地位。
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交流平台:面对发展不平衡、贫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践行“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城市治理合作交流,通过提供区域乃至全球公共产品,积极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
五、上海深化与丝路节点城市的重点领域
(一)强化国际产能合作
将中国优势产能、欧洲发达国家关键技术与第三国发展需求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形成连贯统一的要素市场、资本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等,将能够在“一带一路”区域容纳更大规模的分工并促进专业化水平。上海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节点进行国际产能合作要加强先进产能合作,推进“经验-理念-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技术-文化”全产业链“走出去”,以上海为龙头提升“一带一路”城市体系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上海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节点进行国际产能合作,要积极利用全球产业链第四次跨国转移的机遇,以轻纺、家电等轻工业为重点建设国际产业转移技术、资本和人才服务中心,以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特种设备装备制造等领域为重点深化跨境经贸合作区发展,加强上海自贸区与沿线国家自贸区的对接,选择重点城市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制度和经验,形成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降低国际产能合作的制度成本。
(二)积极发展普惠贸易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以鼓励公平、平等和自由贸易为原则的WTO体系影响逐渐减弱,亟需建立新的全球贸易体系。与此同时,以“网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跨境电商迎来爆发式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有望率先形成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主体的下一代惠普贸易体系。上海可以上海自贸区为载体积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规则的制定,集聚培育一批全球领先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推动跨境电商企业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立国际物流中心、结算中心、跨境电商平台,推动以人民币作为跨境支付和结算货币,积极建立普惠型贸易体系。
(三)以城市为主体参与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以“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为基石,摒弃几个超级大国掌控的国际格局,以“共商、共建、共享”为行动原则,推动建立国家之间、区域之间、跨区域之间的新型全球治理框架。而城市等非国家主体参与全球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发展趋势,“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都为城市创新性地参与全球城市治理体系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为提高上海的国际影响力,上海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其城市治理的经验,着力构建和维护规则透明、鼓励创新、政策稳定的营商环境,弘扬市场契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通过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各国城市和产业的升级改造;另外一方面,上海可通过积极提供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设施融资制度、贸易投资便利化、能源安全、金融风险与稳定互助等涉及全球治理方面的公共产品或者制度方案,推动创新全球城市治理体系的形成机制。
(四)提升标准服务能力
中国的工程建设能力和标准虽然达到已经世界一流水平,但是监理市场仍然由欧美国家垄断,使得中国企业承包工程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服务和标准伴随着中国工程“走出去”的迫切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企业“走出去”应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纽带,推动设计、咨询、规划、运营、服务、金融、管理等上下游环节延伸,推动产业链式发展。上海可以打造“一带一路”中国标准服务平台,应该积极主动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将中国标准翻译成多国语言推动,提升在国际标准组织的领导地位,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更多行业标准、管理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中国软实力。
(五)提供国际投融资服务
未来“一带一路”将形成规模巨大的全球多边投融资市场体系,包括以亚投行为主的银行信贷支持体系、主权财富基金、特别提款权融资、公共产品融资债券、公私合作PPP模式等融资方式将快速发展。上海可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依托,推动“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紧密结合,打造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中心。一方面,积极扩大沿线国家人民币交易、支付、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及金融机构在上海发行熊猫债等人民币债券产品,支持境内外优质企业利用上海资本市场发展,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六)切实维护海外利益
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8万亿美元,排名升至全球第二位,其中“一带一路”沿线是重点领域。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上海同样应该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利益保护的“大后方”,切实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利益。上海可发成为“一带一路”海外利益维护中心,一方面针对存在地区安全风险的国别城市,可以上海自贸区为依托,进一步完善负面清单制度,在自贸区内建立专业化的中国安保公司,为海外投资项目提供非军事化的武装安保、海外安全管理、出国人员培训、驻地安防等等服务。另外一方面,切实提高知识产权、海外投资、国际海事和商事等涉外领域司法和仲裁的国别专业化水平,打造“一带一路”国际仲裁服务中心。
六、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重构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战略机遇,上海应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在生产、贸易、资本、文化方面的网络对接,成为沿线城市融入新型全球化的门户和传递全球城市流动空间的势能高地,引领“一带一路”城市体系发展,提升上海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全球城市能级。与此同时,上海应积极在丝路沿线城市总结和宣传上海改革开放的发展经验和制度优势,在具备条件和意愿的城市或者区域开展复制和推广试点,推动上海企业沿着“一带一路”城市进行跨境园区布局和国际产能合作投资,构建上海与新兴市场联动发展的研发、生产、贸易和消费网络,降低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合作的制度成本。上海应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共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以长三角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一带一路”城市互联互通网络。
原文发表于《科学发展》(201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