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上海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海是承担国家使命的龙头城市、央企是承担国家使命的市场主体,二者有天然的战略合作空间。进入新时代,要有效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规则引领能力,必须培育国际一流的跨国企业,以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和资源配置能力的城市与区域,这两方面具有共生、互促的紧密关系。上海如何进一步集聚国内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国际化总部功能,对于带动长三角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上海集聚央企国际化总部功能的现状
上海央企云集,在沪中央企业生产总值约占全市GDP总量的1/4,税收约占全市的1/3。2013年至今,上海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改革为牵引,持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入了加大力度主动吸引央企在沪发展的新阶段,上海与央企的合作进入“加速期”,科创中心建设、金融与资金运营、航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组织总部设立等成为重点合作领域。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世博地区主动规划预留了央企总部基地片区,已集聚了宝武集团等24家央企,这些央企在世博的布局多半是功能性总部,包括金控平台、结算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等。目前来看,上海集聚央企国际化总部功能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上海吸引央企国际化总部功能的SWOT分析
上海进一步吸引央企国际化总部功能,具备五大优势和三个劣势,同时面临着四大机遇和两个挑战。
(一)五大优势:第一,综合经济实力雄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央企代表国家意志,关乎国计民生,与上海的地位以及转型发展高度一致。第二,国际化程度高,是央企“走出去”的理想基地。央企可依托上海海港、空港、世界金融平台优势,更好地“走出去”。第三,金融实力突出,有利于央企开展国际化投融资活动。第四,以自贸试验区为引领的综合营商环境突出,有利于实现国际接轨。第五,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深化,世界级城市群腹地空间巨大。
(二)三个劣势:第一,央企集聚度与辐射度上,和北京相比有明显差距。第二,经济总量特别是外向度指标与国际前沿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第三,创新活力相对较弱,人才配置错位。上海的经济是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外资企业“四分天下”,而深圳则90%以上是民企,机制灵活、创新活力充足是深圳最大的竞争优势。
(三)四大机遇:第一,上海建设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为集聚央企国际化总部提供了政策机遇。第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集聚央企国际化总部提供了历史机遇。随着首都功能定位的调整,除雄安外,上海成为热门选择。第三,新一轮金融开放为集聚央企国际化总部提供了先行优势。第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集聚央企相关功能平台提供了广阔合作空间。
(四)两个挑战:第一,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挑战。将对国际投资、贸易、资本流动、规则重构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对上海的金融运行、金融开放带来一定冲击。第二,北京、雄安、深港超级大都市、新加坡等国内外城市的强力竞争。经调研,各大城市均出台了吸引总部企业的扶持政策。
综合分析,上海吸引央企建设国际化运营总部,优势大于劣势,但未来也面临突出挑战,特别是北京进一步夯实总部经济以及“深圳-香港”集合超级大都市的竞争压力较大。因此,上海必须进一步突出五大优势、弥补三个短板,抓住机遇,克服挑战,进一步吸引央企国际化总部功能集聚,以此作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区域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平台和沟通联络世界的重要管道。
三、上海进一步集聚央企国际化总部功能的对策措施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高度融合央企全球化升级战略与上海城市核心功能。未来长三角的协同发展,一个轨道是政府合作,解决体制机制联通、基础设施联通等问题;另外一个轨道是企业的第二总部(华东总部)或国际化运营总部实施资源配置。建议梳理长三角央企生产力单元布局,更全面把握央企的力量构成和国际交往需求,由央企国际化运营总部或第二总部来协调区域生产力布局,降低区域冲突,提升区域合作。基于上海功能优势,将金融、贸易、结算、投融资、科技、文化等方面优势建成不可分割的、综合的、系统性的竞争优势,连缀业务单元组成新的平台,依靠平台进一步集聚业务单元,将上海建成平台经济型城市,全面提升对央企国际化运营总部的吸引力。
第二,深入对接央企长远规划,制定国际化功能落地上海细化方案。建议组织专班对接各央企的规划发展部或战略规划部,分析各企业长远规划,包括其业务特征、业务布局、国际化方向、重点工作等,为每一家央企的国际化运营总部落户上海提供一份个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为其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提供路径,争取做到想其所未想、超出其预期,让这项工作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第三,全面启动央企走出去“母港计划”,助力央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五港”,即海港、空港、信息港、服务港、文化港,支撑央企及其他大型企业布局全球化的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空港方面,着力加强“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地区的航线。海港方面,加快建设高水平自由贸易港区,同时完善航运中心的服务业功能。信息港方面,更多关注隐性信息,此类信息对产业优化、交易撮合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进一步增密领事馆设置,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通过央企带动国际组织(行业协会)总部及高等级会议落地也是强化上海核心功能的重要途径。服务港方面,进一步强化上海的金融、法律、咨询、科技服务等功能,提升国际化程度。文化港方面,这是一项更为重要、影响更为深远的基础工作。比如,在缅甸,日本协助建立证券交易所等。在这方面,上海有优势,可以开展相关工作。最终,以上海为母港,支撑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实现对全球生产、销售、融资、品牌等进行有效控制和优化配置,支撑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利用国外优质科技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企业在外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强化对各类分支机构的管理、组织与协调。
第四,建立“一所、一平台、一论坛”,构建基础设施全链条国际化服务平台。“一带一路”建设中,互联互通是重点和优先领域。建议上海利用优良的市场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构建基础设施全链条的服务平台,建设“一所、一平台、一论坛”,以进一步吸引相关央企的国际化运营单元设立于上海,服务企业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企业在装备、技术、标准、管理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重大项目的落实落地。“一所”:建设基础设施交易所,收集、发布各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投融资需求,撮合交易。“一平台”:建设国际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发挥“上海服务”优势,将基础设施全链条涉及的工程勘察、设计、投融资、咨询、施工等各方组合起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合作基金、产业联盟等多种方式促进央企“联合出海”,带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一论坛”,充分发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作用,设立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上海)论坛。
第五,功能空间集聚,全力打造世博、张江、临港三大核心承载平台。结合央企国际化运营的关键环节与上海新一轮空间格局调整,建议明确打造世博片区、张江片区、临港片区三个央企功能空间集聚单元,吸引央企将自身的国际化总部、研发中心、市场中心、新兴产业发展中心设在上海。其中,世博片区侧重央企国际化运营总部,包括运营总部、市场中心、结算中心、投融资平台等功能,张江片区侧重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与孵化功能,临港片区侧重大型制造业、高端智能装备生产等功能,三个片区形成协同效应。
第六,金融、科技结合,创造支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优良环境。金融、科技是上海的优势,其中金融优势更强于科技优势,面向未来,需要将二者更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服务央企更好走出去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地点质量”。上海的金融发展需要新的、更加国际化、全球化的交易内容,央企国际化运营总部将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另一方面,好的金融环境也能更好服务央企走出去、服务科技引进来、服务混改。特别是服务央企聚焦主业、突出主业开展并购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类资源要素向其主业集中,不断增强核心业务的资源配置效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做好金融、科技、总部三者结合的基础上,建议在世博片区进一步打造世博前滩科技金融带,发挥自贸区金融政策创新以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落户的优势,重点集聚金融总部机构、大型央企和民企发起设立的金融机构,着力打造产业金融高地、国际化科技金融中心、资产和财富管理中心、高端金融活动集聚地、跨国公司国际资金管理运营中心等功能。
第七,精准施策,对央企国际化总部功能落地给予政策倾斜。为吸引央企第二总部落地,建议上海研究出台系统性扶持政策。主要包括:第一,住房政策。住房保障体系向央企倾斜,因为央企人员相对市场而言收入不高,但央企总部功能对上海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意义重大。第二,户籍政策支持。第三,科技政策。提升央企重大科研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与科研人员收入激励水平。